应该怎样和老人交流?
在高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和老年人接触的机会也变得多了起来。相信读者诸位中父母或祖父母上了年纪的也不少。前几天,在介护之窗有读者来信说“不知道应该怎样和老人交流”。本来年龄和生活的时代就不同,如果平时不常和老人接触的话,确实不知道该怎样交流。同时,也有很多人因为苦于与老人的交流而感到困惑。但是,不要着急地下结论觉得和老人交流是件困难的事情。大家可以试着考虑一下如何能让交流变得顺畅,也许因为这样的思考能让大家和老人的对话有所改变,并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这次,我们将围绕“和老人的交流”这个主题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交流到底是什么?
交流,是“听”与“诉说”的相互作用。通过交流,人们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而对方则可以接受这些信息。对于子孙来说,交流也是发现父母或祖父母的想法以及细微变化的重要手段。
此外,社会生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进行的,交流则可以建立这个关联。正因为有了交流,人们才会觉得“我不是孤独的”。特别对于和外界联系越来越少的老人来说,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对愿意倾听自己心中想法的人讲述自己不安的心情或者分享自己的感情,心里也会变得轻松。
老人交流上的特征
和老人进行交流时,了解老人的特征十分必要。那么,人上了年纪以后,在交流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特征呢?
视力、听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谁都难以避免身心机能开始衰弱的变化。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大多数老人会出现由于视力的下降而看不清楚对方说话人的脸或表情,亦或是因为听力下降而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需要反复询问等情况。
这样由于视力、听力的下降,获取外部信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了。因此,说太快或者一次性给出过多的信息,老人在理解上会比较花费时间。
车轱辘话和牢骚变多
上了年龄以后,很多人开始经历各种“失去”。比如:由于体力下降、变得体弱多病;由于朋友或伴偶的逝去而再也无法与之联系;还有因为孩子长大独立或退休离开工作岗位而带来的“失去感”。要面对如此多的失去,老人们的心里也一定会有许多的不安。因此,有的老人会变得易怒、爱说车轱辘话,也有的老人在讲话时会变得爱抱怨起来。
固执于自己的价值观
老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事情,他们会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来作判断。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拥有多年培养起来的自尊,有时候也会固执于自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与老人交流时重要的是什么?
在和老人的具体交流过程中,什么比较重要呢?
首先,作为交流的基本要求,“倾听”、“共鸣”和“接受”是必要的。
倾听
作为和老人交流的第一步,需要聆听对方的语言、观察对方的表情并感受对方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单纯地听,而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聆听对方的心声”。不要不听对方的话语而只顾着诉说彼此想说的,应该通过倾听来实现与老人之间的心灵沟通。
共鸣
共鸣,是指对他人的意见或行动抱有共同的感受。为了让老人感到“对方会聆听自己的想法”,有共鸣的应答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有“点头”等。打心底对老人的想法和价值观表示赞同而点头,会让老人实际体会到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了对方。
接受
接受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人或事物,而是在与对方交流过程中,在倾听和共鸣之后,接纳并接受对方的想法和感情。因此,即使老人有时候说错什么,或是跟不上话题,也不要否定或生气,如实地接受和倾听就变得至关重要。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要对这样与自己不同的人所说的话感兴趣并理解的话,接受对方的讲话内容并从感情上找到共鸣还是有必要的。
其次,在和老人交流时,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技巧。
・调整声音的大小和说话的速度
根据对方的听力和理解度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和距离感很重要。吐字不清、声音模糊等等都会无法传达想说的内容,也容易产生误会。特别是和听力下降的老人说话时,应该用比平常稍微大一些的声音,并且放慢说话的速度。
・尊重个人的尊严与表达出共鸣
长辈、老人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前辈。他们有很多人生经验,也因为退休、与身边人的死别体会到了很多的失去。他们有时会对说话内容的理解比较迟缓,也有怎么也听不懂的时候。即便如此,也不要用对婴儿或孩子的态度对待他们,要怀有尊敬的心去与他们相处。有时,需要我们成为一名“倾听者”。
・会话内容不要过多
如果对话当中包含大量内容,并让大脑一次性处理这些信息的话,会是一个非常消耗脑力的过程。另外,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降低。因此,有必要根据对方来调整说话速度和一次性提供的信息量。仔细观察老人的表情来判断自己想要传递的意思是否被对方所接受。有时还需要通过复述以确认其理解程度,一边继续进行对话。
・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沟通是指表情、态度、身体动作·手势、语调等。可以说,仔细观察老人发出的这些语言以外的信息是很重要的。即使不能用语言来传递,也可以通过表情来表达。比如“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我们是非常容易从老人的肢体表现上解读到的。当拼命地想向对方表达些什么的时候,肢体动作和手势的幅度也会大起来。虽然要理解所有的非语言交流比较难,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先着眼于老人说话时的表情等,以此来加深双方的交流。
交流既没有规范手册又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规定一定要这样或那样做。采取哪种交流方式还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等。在充分把握并尊重对方的各种经历和性格特点等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对方是老人就持有偏见,重要的是要仔细观察眼前的人,倾听并如实接受。了解老人交流方面的特征和要点,试着一边丰富想像力一边交谈也可以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以上内容怎么样?希望通过这次的介绍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关于和老人交流方面的启发。